他們的足跡遍布生產一線,讓“提質增效”的藍圖化作生動實景。今天,請跟隨筆者走近這些“創效能手”,解鎖他們“與質量同頻共振”的獨家秘籍。
以“標準閉環”守好30Mnsi質量關
“鋼材的每一個參數,都是質量的‘生命線’。”這是高線成品班長吉藝輝常說的一句話。
在成品防護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他的“斤斤計較”藏在每個細節里。在30MnSi新品軋制的當天,他攥著扳手蹲在打包機旁,盯著蝴蝶板的磨損痕跡反復查看確認后,拆下舊件、換上新的,嘴里還念叨:“差一毫米都可能松包。”隨后,他又與班組成員一起將裁剪好的橡膠皮裹在吸盤上,并叮囑:“橡膠皮必須纏牢固,這樣吊運鋼材的時候,才不會被蹭出印痕。”待鋼材運進庫房,他又快步走到避風角,掏出測溫儀對著鋼捆點測,直到數值降到100℃以下,才將篷布從底部往上層層裹緊、邊角壓實,全程眼睛沒離開過鋼捆,生怕哪個細節出現紕漏。“守好每道關,就是守住‘禹龍’口碑。”如今,30MnSi鋼材不僅抗拉強度符合標準,核心指標達標率大幅提升,更憑借穩定的品質贏得客戶認可。他用硬核成績,交出了質量月的亮眼“答卷”。
憑“公式標尺”破解軋制新難題
早上6:30,白班人員還未到崗,軋鋼專業工程師助理王艷平已經來到生產現場,他沿著加熱爐、粗軋、精軋,一遍遍駐足觀察,仔細琢磨:“如何確定墊板高度,讓產品質量更穩定?”這成了他心里最緊要的事。
半個月里,他扎根現場,將工作內容拆解成“現場記錄+數據梳理”兩部分,蹲守在軋機旁緊盯每一爐鋼坯,仔細記錄輥徑數據,同步對比不同班組的墊板調整方式,摸清影響質量的關鍵變量;利用生產間隙集中匯總數據,將數十組參數逐一對比分析,反復推導計算邏輯,最終敲定統一的軋制線標高計算公式。有了這個“標尺”,備輥人員只需輸入輥徑,就能快速算出墊板厚度,他們還同步建立了“計算—反饋”機制,確保各班“按同一個標準干”。標準落地后,變化立竿見影,粗、精軋各架次運行平穩,成材率高了,帶鋼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。“質量月不是一陣風,這個‘公式標尺’要一直用下去,讓精準成為常態。”王艷平說道。
用“巧改垛位”守護鋼材品質
“這捆待處理鋼總是放不平。”棒三成品班長薛興有皺眉凝思。待處理鋼材垛位在成品收集臺架西側,混凝土地面與鋼渣地面存在落差,鋼材放上去“一半高、一半低”,自身重力一壓就容易彎曲。于是,他立即組織人員想辦法。大家圍著垛位討論,有人提議用鋼板墊,但是成本太高,有人說用水泥找平,奈何工期又太長。這時,他盯著庫房角落的水渣堆眼前一亮:“用這些水渣墊高!成本低、易平整,還能廢物利用。”說干就干,他們帶著工具,一袋袋搬運水渣,一點點把鋼渣地面的垛位墊平,直到和混凝土地面齊平。
一個簡單的調整,徹底解決了鋼材“架空問題”。如今,待處理鋼材放置時受力均勻,質量合格率顯著提升。職工薛小帥拿著檢測報告笑著說:“現在每一根鋼材都直溜溜的,班長這‘小改動’解決了‘大隱患’,值!”
鋼坯依舊流轉,庫房標識醒目,軋機運轉有序。一線職工通過仔細的規劃、嚴謹的數據、扎實的舉措,將“質量風險點”變成“品質保障點”,用專業澆灌效益,以匠心鑄就品質。(龍鋼公司 高艷妮)